国内再拼高端车,谁能成功突围
国内再拼高端车,谁能成功突围
进入到2023年,国内汽车市场随着新冠疫情抗疫的放开,市场已经呈现出的非常火爆的局面。虽然说也有着价格战等不和谐声音存在,但从企业的制造以及市场的竞争来看,显然比疫情期间要红火了许多。
对于国内汽车市场的新气象,高端车在市场的表现功不可没!无论是大型国有车企的高端转型的声势、还是自主品牌谋求品牌向上的热情,都将新高端车制造,纳入到自身的新发展之中。这就使国内企业再拼高端车,已经成了影响整个车市变化的突出现象。
其实,企业要打造高端车,主要是为了自身的两大需求而来。一是为了“走出去”打造高端汽车,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落下风;二是为自身的利润率而来,就是希望借助高端车的议价能力,使品牌向上成为可能。然而,现在打造高端车的难度一点都不比以往小,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!这是因为,高端车市场竞争越来越加剧、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越来越强以及转型对制造技术的影响更大,这都将成为国内企业再次冲击高端车制造的最大障碍。
竞争,为何让企业造高端车为何越来越难
对于打造高端车,可以说是每一家车企的愿望。由于有第一次国内车企冲击高端车的整体失败的经历,使企业也逐步意识到,打造高端车必须要赶上一个制造变革的窗口期,才能够对自身更为有利。这样,造高端车就成了顺势而为的事情。谢天谢地,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趋势,让国内汽车企业重燃了造高端车的梦想。
而随着这样的机会到来,也让高合、蔚来、比亚迪、埃安、红旗等代表车企不断的推出自己的高端车,以全面实现冲击高端的制造的想法。特别是,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技术沉淀与市场检验以后,除了少数企业的高端车在市场表现可达到预期以外,更多的高端车不是出现叫好不叫座的问题、就是制造高端车的路越走越窄,自然就让企业要为造管端车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。
原本属于华人运通旗下的高合汽车,由于在当地政府的扶植下,开始瞄准高端车制造,或许是掌门人是政府官员出身的缘故,所以,一开始造车,排场很大,以至于新推出的产品,就注定成为小众产品,不仅新车难以跟上技术与迭代的变化节奏、就连新设计也是让人不敢恭维。像2021年高合一共才销售4237台,进入到2022年也大体如此,这样一份销售数据,显然是不存在竞争能力的。特别是,在地方政府“兜底”逐步退潮以后,可想而知,高合造高端车是不是很能持续下去?确实是颇让人担忧的!
放开,意味着国内高端车将面临更大的考验
提及高端车制造,在过去都是与国内制造不沾边的。纵然,在数年前,一些自主品牌也开始冲击高端车制造,但由于技术上的能力有限,以及消费者认可程度严重不足,以至于高端车纵然能够造出来,也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。更不用说,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了!这样,就使自主高端车在市场严重受挫的同时,也失去了造高端车的最佳时机。
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放,以及受疫情影响造成了国际高端车的青黄不接,这就给国内造高端车迎来了另一个难得的机遇期。这个时候,无论是新势力、还是国有企业,都开始像造高端车发力,像红旗、比亚迪、埃安等车企,都不在掩饰造高端车的愿望,与此同时,许多车企也推出了五十万、甚至百万的高端车,这确实给车市带来了不小的震动。
如果不是现在的疫情管控放开,人们或许不会见到频繁推高端制造的景象。但现在,疫情的管控放开了、市场又恢复到你争我夺的阶段,这就使人们对高端车的需求越来越高。这其中,既有比较的需求、也有技术差异、更有价格的不同,如果企业在推高端车的过程中,不能意识到高端车与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,自然就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。像红旗、埃安、比亚迪都新推出了百万计的超级跑车,这也只能作为展现自身能力的制造、而不能作为量产车投放到市场,并形成竞争的主要原因。
消费,为何是做好高端车的关键一环
按理说,以目前的造车形势看,造高端车技术上不存在任何的问题,无论是国际化的设计、还是通过全球采购形成的技术供应链,都比以往造高端车存在着的得天独厚的优势。这个时候,企业不仅要推50万以上级的高端车、更要推百万计的高端车,这就让国内的高端车制造,呈现出一种新的制造特点。
而这个时候,国内车企所打造的新车,既有新能源技术作保障、更有高端化的设计与制造,按理说已经达到了造高端车的技术能力。似乎,唯独欠缺的就是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。这是因为,我们与国际企业造高端车,存在着成熟度与制造理念的巨大差异,这就使消费者不会以试验者的身份来消费高端车。而需要指出的是,自主车企在技术上有自己的特点、在形式上独树一帜、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时候,才能够逐步改变消费者对自主高端车的认知。因为,制造高端车既要证明自己、又要惠顾消费者,这两方面只有相辅相成,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让消费者接受。
而随着新一年市场的变化,造高端车就成了与国际车企直接竞争的比拼。考虑到,国际品牌具有着技术成熟、议价能力强以及品牌文化特点突出等优势,这样一比较,国内的高端制造要想冲出重围,确实是不容易的。别的不说,以近期国内出现的汽车价格变化而言,先是比亚迪、埃安等企业向上调整了新车的价格,紧接着又出现了特斯拉、奔驰等企业的大幅降价,这样的一升一降,显然就会对国内高端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。更何况,跨国车企在全球的市场布局更为成熟,他们在中国市场损失的利润,或许能够在其他市场补齐,而国内车企这又是真正意义上的短板!所以,消费者虽然看好国内汽车造高端车的做法,但实际上能不能经受住市场残酷竞争的考验,就另当别论了。
客观地讲,国内造高端车是走向国际的关键,也是参与竞争的重要抓手。虽说造高端车本身是大势所趋,但就是由于我们开始造高端车,是动了国际企业的奶酪,自然需要先考虑这些面对面竞争所带来的后果,这样,才能使国内企业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。或许,也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的打造高端品牌,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,让中国高端车不断地深入人心……!
CHESHI
上一篇:福特大幅度裁员,到底是不是短视行为
下一篇:丰田新社长佐藤恒治言论,为何更令人关注